FAST首次发现全新的快速射电暴 二维码
24
发表时间:2020-05-11 18:49作者:航岛 · 天文学 · FAST首次发现全新的快速射电暴 近日,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并首次发现一个距离地球85亿光年的全新快速射电暴。研究团队介绍,FAST的高灵敏度使得它适合发现那些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可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发生频率和亮度分布,并对它们可能的起源模型予以严格限制。(中国新闻网) · 量子物理 · 量子雷达首次在室温条件下成功检测物体 图片来源:IST Austria/Philip Krantz 量子雷达使用纠缠的“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可以提高在嘈杂环境中对低反射率物体的检测效率,在低信号功率下优势尤为明显。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首次验证了该技术在室温环境的应用,科学家在略高于绝对零度的环境中产生量子纠缠,并成功检测到低反射率的室温物体。该技术通过测量发送到检测对象的信号光子被反射时,信号光子与闲置光子之间保留的相关性,对目标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相同条件下,该技术的性能优于经典的噪声雷达。 · 基因工程 · 敲除一个基因,抑制免疫排斥 接受器官移植后,患者可能会终生受到慢性排斥的影响。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小鼠的器官移植模型发现,先天免疫细胞一旦暴露在外源器官或组织中,就会形成记忆,并持续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先天免疫细胞上的配成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PIR-A)发挥重要作用。当抑制和敲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PIR-A基因时,其体内的慢性免疫反应会被抑制,移植器官能存活更长的时间。 · 古生物学 · 拥有卵石形牙齿的鱼龙 CT扫描显示柔腕短吻龙拥有卵石形牙齿。(图片来源:Ryosuke Motani) 鱼龙是一类出现时间比恐龙略早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其中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 lenticarpus)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早期,体型最小、出现时间最早的原始鱼龙。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柔腕短吻龙头骨化石的CT扫描发现,其牙齿呈少见的卵石形,分布于颌骨后部,可能用于压碎蜗牛和贝类等贝壳动物。后续的研究发现,其他一些早期鱼龙也具有这种特殊的牙齿,可能是它们独立演化的产物。这项研究有利于理解鱼龙的演化方式和生活习性。 · 病毒学 · 巨型病毒感染细胞的特殊机制 巨型病毒结构复杂、大小超过300纳米,有些甚至存活3万年仍有感染能力。在一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显微镜成像技术,开发一种研究巨型病毒的模型,并此发现了4种巨型病毒(衣壳为20面体)释放DNA的过程以及感染细胞所需的关键蛋白。研究发现,这些病毒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缓慢释放基因组;低pH值、高温和高盐会诱导病毒基因组的释放,但病毒进入的感染阶段并不相同。 · 环境 · 人类污染正在改变地下环境 西西里岛上的Monte Conca洞穴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泉池系统,这个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地下空间曾被认为是少数没有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地方。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的研究指出,Monte Conca洞穴中的微生物群落也显示出被人类污染的迹象。流经洞穴系统的水会引起洞穴微生物群落在旱季和雨季间的变化。旱季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硫氧化细菌组成,这些细菌能够利用洞穴中的氧气和泉水中的硫化氢。大雨过后,硫氧化细菌被人类污染物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或赖氨酸杆菌所替代。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证明了地表径流对特有洞穴群落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物理学 · 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首次在《科学》发表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可用于研究中子特性、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介绍,近日,CSNS用户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黄明欣团队,在《科学》上在线发表其在高强高韧变形分配钢(D&P钢)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团队使用CSNS首期的三台谱仪之一——通用粉末衍射仪(GPPD),获得低成本D&P钢的多项重要微观参数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提高强度会降低材料断裂韧性的认识。这也是CSNS首个在《科学》上发表的用户实验成果。 · 新冠疫情 ·
文章分类:
科学进展
|
2021-01-13
2021-01-13
2020-08-22
2020-08-22
页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与单位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航岛观点与立场,本站仅提供科普传播与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商应用建议。图片水印仅作传播需要,不代表本站拥有版权。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30天内处理。本站拥有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微信ID:215128930—— |
|